古诗文知识专题六十八:词人心态(二)
整理/流景闲草
词以写美人之心、缠绵之情为根底,也决定了词之景以柔绮闺房为核心。词有四个特点: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意隐。
从温庭筠、韦庄开始,经南唐中宗、冯延己、李后主把把闺房佳人一层层推进丰富: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温庭筠《菩萨蛮》)”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入宋以后,词成为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的普遍爱好。壮怀激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写“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类的词。平淡深厚、雍容大度的欧阳修也写“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之类的词。道德彬彬、老成持重的司马光也写“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之类的词。由此可想见,北宋大家从周先到周邦彦,从大小晏到秦观,从宋祁到贺铸,当然是一片软语,丰富、深化、展开着闺房佳人的境界: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晏几道《虞美人》)“
前者仍为闺房内之情绪,写得空灵轻柔,境味悠长;后者徘徊于室内室外,柔情绵绵,一波三折,晶莹柔美。南宋以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崛起,闺房佳人的核心始终未变: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点绛唇》)“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风入松》)“
这两首词都不是女性口吻,但都有很浓的女性情调。姜词上阕以清苦的山峰和欲雨的黄昏,下阕以柳条零落、迎风柔柔飘动所暗示的情感合于女性的柔情,而雁燕离去显示的当下的无奈和凭栏怀古引出的过去的无奈亦深锲于女性的缠绵。两首词之景,吴词之园本合于闺房之外延,姜词之景,桥边湖畔,黄昏朦胧,残柳飘飘,远峰清苦,以含一派闺房之景了。
——摘自《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第五章:宋人心态-第五节:词人心态
感谢流景闲草的投稿 🙂